罗古人于尺幅 萃众美于笔下——王翚《四季山水四条屏》

王翚 (1632~1717) ,字石谷、臞樵,号乌目山人、耕烟散人、清晖主人、剑门樵客。明崇祯五年生于江苏常熟虞山。

王翚自幼喜欢绘画,16岁拜本地画家张珂为师;20岁时先后拜王鉴和王时敏为师,故眼界开阔,深有所悟,画艺大进,逐总结“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的绘画理论。王翚反对各画派门户之争,他大胆钻研传统绘画精髓,并以之为基础融合诸家,吸收拽协调各派艺术所长,于撷取古法精髓、锐意多变中出新。王翚的绘画独树一帜,恰如其师王时敏所概括的“罗古人与尺幅,萃众美于笔下”,正是王翚倡导的绘画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王翚的《四季山水四条屏》 (207×52cm×4) 体现其“集古之大成”的绘画风格和艺术特点。《四季山水四条屏》的4幅画屏为绢本设色,300年来几经转手,名家过目,画面留下其弟子杨晋题跋和许多名家收藏和鉴赏的印迹。其内容分别一是仿赵松雪《春景山水》,题跋为“昔见赵松雪鱼乐图,设色腴润,更爱其萧疏淡远之致,今追思其意,作此大略。未识与松雪相似否,王翚”。二是仿巨然《夏景山水》,题跋为“巨然峰峦树石笔法敞重,究其源,亦摹仿董北苑。其欎深秀,俱有太古之风。昔人构思精密,非后学所能拟议也。耕烟散人王翚于仁安堂”。三是仿黄公望《秋景山水》,题跋为“山气欎蒸,林木瘦密,烟云罨霭,殆大痴而兼巨然欤,高浑则自入大痴堂奥,海虞王翚”。四是仿吴仲圭《冬景山水》,题跋为“余幼年学,入手喜用吴仲圭笔,遍求其迹,仅见一二,遂尔悟徹墨理,洗净攒三聚五之邪癖。屈指计已数十年来,犹未失启蒙之笔也。王翚并识”。4条屏分别描摹春、夏、秋、冬四时之景,而春之生机勃勃,夏之草木繁茂,秋之萧索料峭,冬之万物凋零之感,在王石谷笔下充分得以表现。

冬景画幅右上角有王翚弟子杨晋 (1644~1728) 的题跋:“庚子秋日虞山杨晋补人物舟屋之类,故附记之。”从题跋的“附记”中得知,此套山水完成若干年后的1720年秋 (庚子年) ,杨晋再次过目而做的注释,也是对于往事追忆的记述,说明杨晋补画了人物、屋舍及舟楫等景物,与史料记载相符。每幅画下钤有3枚收藏印:“陈蔼士珍藏书画记”、“吴湖帆潘静淑珍藏印”和“谢伯殳四十以后所得”。两枚鉴赏印“木石庵鉴赏”和“唐云”。这些藏印显示此套《山水四条屏》曾被收藏家陈蔼士、谢伯殳和近代绘画大师、书画鉴定家吴湖帆收藏。鉴赏印表明钱君陶、唐云也曾鉴赏此套山水。这套四条屏从画风和自题“余幼年学⋯⋯屈指计已数十年来⋯⋯”推断,《冬景山水》可以认为是王翚60岁前后的作品。

“涵泳于心,练之于手”的王翚,无论颇具绘画性、雅俗共赏的北宗,还是文人意境、清雅逸化的南宗,均以广采博取的态度为己所用。其实,王翚“自我风格化”的绘画没有严格的南、北宗界线。60岁左右的王翚融会诸家之长,笔墨变化达随心所欲的程度,风格苍老劲辣,于以临摹古的基础上别开生面。

《四季山水四条屏》泛色以墨青、墨绿合染为主,技法广征博引五代、宋、元历代名家的笔法,山的画法则以董源、巨然和黄公望为主,以变法的短披麻、牛毛皴并举为胜,用圆润之笔,以繁密皴法,层层擦染,构建溪桥、屋舍、浅汀;以平远之势拉大整幅画面的距离,形成可游、可居的真山形象,远处的山峰以枯润相间的墨法,侧峰勾点而成,与山体皴法融为一体,尽得山峦之浑厚秀逸,以留白与烘染表现飘渺的雾云和远山,由山峰到田舍再到远山,使观者的视觉空间感随景物依次递进而延伸,但画面的核心仍在中心,主次分明,有远有近,有虚有实,丰富多变。《四季山水四条屏》体现王翚集“宋元之大成,合南北为一手”的融古人笔法,现自己风格,于化境的艺术功力。

王翚的祖父王伯臣是著名花鸟画家,父亲王云客善画山水,王翚正是成长于这种此浓郁的艺术环境之中。顺治八年 (1651) 太仓名家王鉴至王翚家乡虞山游览,王翚得知将便自己所绘一幅扇面当面请教王鉴。王鉴阅后,大为赞赏,由此视王翚为己徒,“命学古法数月,并亲见指授古人名迹稿本,遂大进”。

王翚的绘画创作从不局限于“南北宗”论,而秉持“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的宗旨,延续和发展了文人画的优秀傅统,创造“集大成”的艺术面貌,既有严谨的法度又不为成法所囿,融诸家技法而彰显个性,渐于画坛独树一帜,终创虞山一派。

细究《四季山水四条屏》便会发现,全套作品采用立轴式的构图模式,首先在空间范畴加强了整组画面的深邃感。近、中、远,层层递进,使观者不由自主地心生向往,由传统方式的被带入画中变为主动进入画中,仿佛身临其境,真正人画合一。使整组画面不仅停留于观者的视觉层面,更一步地升华至精神领域,无论笔墨把握还是色彩运用,技法堪称劲健纯熟。

在第一条屏《仿赵松雪春景山水》中,王翚将沙汀烟树、柳树泛绿、杏花初开、远山如黛的江南春景淋漓尽致地展现观者眼前。虽题为《仿赵松雪春景山水》,但与赵松雪清雅简淡的构图不同,王翚此画描绘的景色以江南春天的实景为依托,颇具写生意味,远山仿“米氏云山”法,兼有高克恭的笔意;树的画法更见王翚集大成特色,融合南北宗画法,近处树干参以真树形态,远处杨柳依依,颇有江南韵味,近疏远密,穿插有致,生机盎然,跃然绢上。画中由其学生杨晋所作的人物、舟楫,可谓恰到好处,人物的添加使整幅画面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山水画而颇具生活气息,由以往的静态山水转向动态的山水,整幅画面因人物的贯穿而真实可信。

王翚一生仿巨然作品甚多,贯穿其早、中、晚各时期,而《四季山水四条屏》的《仿巨然夏景山水》,层峦叠嶂,草木华滋,笔墨沉郁,卓然有大家之风。虽为仿巨然所作,但树木的画法仍可见王翚本来面目,巨然作树远处多不勾勒且形态多为屈曲之势,而王翚此画树木的画法则更似董源,树的枝干均为勾勒所成,用笔简略且多呈挺拔之势;尽管山势层峦叠嶂,却不给观者以压迫之感,点景人物恰到好处,颇有唐代诗人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韵味。

第三条屏的《仿黄公望秋景山水》,其构图虽然繁复曲折,但尽管山势陡峭险要却并非无路可循。其山石皴法多采用长披麻皴,苔点较小但大小均匀,于山石轮廓线上呈规则排列。王翚力图打破传统观念“秋景寂寥”之感,虽枝叶大片凋零,但画家刻意在画面近景中增添一抹新绿,虽为一枝却足以吸引观者视线,遂将秋景的孤寂一扫而光。与此同时,近景及中景添加的人物使整幅画面的营造不再是“无人之境”,因而无论茗茶论道,抑或展卷沉思,无不文人气息十足而令人心旷神怡。

四条屏最后一幅为《仿吴仲圭冬景山水》,王翚选择冬景较为典型的雪景,不费笔墨却寒冷之意跃然纸上。吴镇绘画多吸收董源、巨然的画法,笔墨雄秀清润,气象苍茫,而王翚此幅冬景画作较之吴氏的作品,更少湿气淋漓之感,与远景山势多取轮廓而少皴擦相比,近景中景丘壑布置则富有变化,岩石灵活,林木健爽,渲染得当。面对突兀雄峙的大山,王翚笔下却不见北方险要陡峭气势,而于平缓中显露高远,山路崎岖蜿蜒,一间书屋掩映其中,给人以寂寥苍茫之感。

此组《四季山水四条屏》中,人物和舟楫,恰到好处,皆为杨晋所作,可谓师徒二人各取所长,使此组画作更加精妙绝伦。

王翚为清初著名山水画家,于画史上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并称“四王”。王翚毕生致力于摹古并因之赢得了极高的声誉。恽寿平赞其“古今笔墨之龌龊不相入者,翚罗尔置之笔端,融冶以出,神哉技乎!”杨晋作为王翚入室弟子,于众多门生中颇受青睐。与王翚擅长山水相比,杨晋尤长画牛并专注人物、花鸟鱼虫,因配合王翚作《康熙南巡图》而名声大震。

王翚以精湛的艺术、卓越的杰作及其清初画坛的重要地位,对当时及后世山水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善于继承古代优秀传统并自辟蹊径的艺术实践,吸引大批画家如杨晋、宋骏业、李世卓等追随其后,各善盛扬。作为清代盛极一时的以仿古、摹古为宗的“四王”一员,王翚画法娴熟,笔墨精妙;其摹古不仅追求形似,更能运用古人笔法结合实景而变化多端。王翚的绘画理论与实践在清初形成新的绘画样式并开创“虞山画派”,影响中国画坛长达300多年。

来源:《中外文化交流》2012年第08期      刘金库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