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故事 | 月光娘娘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嫦娥》诗句深刻表现了嫦娥的寂寞和悔恨。嫦娥,后羿的妻子,美貌非凡。传说后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死之药,嫦娥偷吃了这颗灵药成仙,身不由主飘飘然地飞往月宫之中,在那荒芜的月宫里度着无边的寂寞岁月。

后世的人们抬头仰望星空月宫,逐渐增加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因此,不同版本的“嫦娥奔月”便流传开来。其中比较流行的一种传说如下:

相传,远古的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恶毒的日火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百兽绝迹。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但有一个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逄蒙也混了进来。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长生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逄蒙看到了。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逄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逄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逄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晚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妻子。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嫦娥居住在广寒宫,因此又称其为月光娘娘、月光菩萨、太阴皇后、月姑等等。广寒宫内,既有香飘满枝的桂树,又有捣药不辍的玉兔。它们一起陪伴着嫦娥。

虽然祭月的习俗开始年代无法确定,但可以确定大约在魏晋之时,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尚未普遍。到了唐代,中秋赏月颇为盛行。待到宋时,才正式定为中秋节。“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引自《东京梦华录》)。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民间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唐宋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颇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另外,浙江的观潮、洗井节,安徽的堆宝塔,云南的拜月,潮汕的荡秋千,晋江的烧塔仔,苗族的跳月,香港的舞火龙,以及台湾的托球舞……都在不同程度、不同形式上,按本地的习俗祭月祈拜。

月饼被列为节日佳品,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佳句。而在其他祭月的供品中,“月光马儿”和“兔儿爷”也颇具盛名(它们都是古城北京的产物)。

关于兔儿爷,《燕京岁时记》也有记载:“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这免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麒麟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颌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祭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遥望皎洁月色,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最后以苏东坡的著名词句来结束本篇吧: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来源:《中国诸神与传说》-CNKI工具书    刘秋霖,刘健,王亚新等 编著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