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画散谈

纵观整个绘画史,每个时代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元朝画家们面对前朝的绘画实践总结经验,对隐逸的超然提出“散淡悠远”的格调。因此,他们的绘画也呈现出与前朝不同的境象。

一个时代留下来的东西,并不一定是当时流行的东西。因此,我们所了解的元代画风也未必就是当时的画风。比如盛懋,他在当时名气很大,画也卖得比吴镇好。可“元四家”中并没有他的名字,所以风靡一时、画价高的画家不一定是最优秀的。画风实际上是一个个的圈子,他们对绘画的共识形成这个圈子的画风。赵孟提倡“古意”,追溯晋唐,是这个圈子里的领军人物,其他人都是他的追随者。比如黄公望与赵孟有过一次短暂会面,赵孟在绘画上的指点让他终身受益,因此黄公望以“松雪斋学生”自居。之后,他在游历山川与学习过程中对所学进行印证,终成一代大师。

元人讲究性情,认为绘画最重要的不是摹形,而应重视笔意的抒写,研究笔墨与心性的结合。文人画自古是一个很小的圈子。比如倪瓒、王蒙等画家大都隐居山林,黄公望甚至到处颠沛。而赵孟由于特殊的地位,虽然也与官僚交往,但他的艺术思想仅限于部分有素养的文人圈里。

《容膝斋图》元·倪瓒74.7cm×35.5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朝的文人圈子有自己的研究,文人们走在时代的前沿,成为那个时代的代表。但在当时,他们只是小众的,并不广为人知。就像画画材料,现在大多人认为元人用得最多的画材是纸,而笔者推断他们用绢更多,因为纸只在这个小圈子里流行。

元代画家之所以创造了山水画的高峰,是有原因的。当时优秀的汉人(文人)不能参与政治,地位卑贱。他们没有出路,只能修道和隐迹山林,思想必然是散淡、隐逸、无为的。他们从消极中生存,生出智慧,从山水画中找到了自己的天地。他们把心性放在山水中,借山林来抒情,并不着意于呈现自己的东西,这更加契合他们的心理。这就使得元代山水画出现散淡面貌,在散淡里面寻找心灵的去处。

“淡”,既是元人的追求,又是他们艺术的特点。“淡”反映了他们各自对“淡”的解读和表达,如吴镇温润圆浑、倪瓒险峻奇峭。与其说是不同情性对“淡”的呈现,不如说是元人呈现了“淡”的诸象,他们将书画变成隐逸的世界、修为和成就的途径。

读书和画画都是学习修养的方式,图像和文字是门径,重要的是透过图像和文字去参悟绘画至理。元人的绘画是智慧的结晶,是绘画之道的一个现象,我们可以利用任何一种场景去体悟,就不会茫然无所适从。古代文人的气节、精神不可侵犯,贫穷或富贵都不能移志,物欲都是过眼云烟,重在养其心智、养其情性。

元人绘画注重用笔,赵孟说“用笔千古不易”,这是绘画的高境界,用笔的挥洒是真正使画家心灵得到解放的方式。这是古人的智慧,是对绘画境界的贡献,但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懂得,其他画家仅能停留在描摹上。有些画家认为笔墨是凸显个性的方式,所以变得十分张扬,这违背了艺术的发展规律。

《九峰雪霁图》元·黄公望117cm×55.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有人在评论赵孟时极不客观,没有切肤之痛。其实他“救”了很多人,还传承了汉文化。赵孟是元朝书画史上的里程碑,是集大成者,诗文、书法、人物、山水、花卉、走兽无一不精,而其余画家多只擅长一门,所以我认为元朝以来真正的画家只有赵氏一人。

来源:《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22年第03期     林海钟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