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我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国从商代开始生产原始瓷器,到了汉代晚期,瓷器在浙江北部的上虞地区正式烧成。明清时期我国古代的制瓷业发展到达了顶峰,这一时期的景德镇窑可谓一枝独秀,大大影响了全国制瓷业的发展。明代和清代在景德镇设立官窑,专门烧制皇室用瓷,这一时期的民窑在官窑的影响下飞速发展。
从商周到秦西汉时期,我国开始生产原始瓷,最初主要烧制原始青瓷。原始青瓷属于单色釉。东汉时期,主要烧制青瓷和黑瓷。自此以后,窑业生产不断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开始有白瓷出现,主要烧制六朝青瓷和白瓷,也都属于单色釉。到唐代,开始出现“南青北白”的说法,有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和黄瓷,都属于单色釉。长沙窑开始烧制彩瓷,绞胎瓷开始出现。宋代各大名窑可谓百花齐放,生产单色釉的有龙泉窑青瓷、耀州窑青瓷、建窑黑瓷、定窑白瓷,多色瓷器有景德镇窑青白瓷及汝窑、钧窑的窑变釉和磁州窑生产的彩瓷。瓷器发展到元代,出现了走向成熟的青花瓷器,有单色的蓝釉、红釉和软白釉,生产窑变釉的钧窑,以及彩瓷青花和釉里红。发展到明清时期,彩瓷也丰富起来了,有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珐琅彩和粉彩,明清时期是瓷器发展史的高峰时刻,瓷器在这一时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皿,是中国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明清时期青花发展的历史
明清时期的瓷器品种多样,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有很多创新,各色彩瓷和颜色釉瓷器大放异彩,数不胜数,令人眼花缭乱。
青花是一种釉下彩瓷,是在没有上釉的素胎上用钴料进行绘彩,然后再施釉,入窑之后用高温一次烧成。因为青花的色彩是在釉下,所以叫作釉下彩。青花的“青”色来自钴料。钴这种金属元素在高温下会呈现蓝色。除了我们经常见到的白地青花之外,还有蓝底白花、色地青花、釉下三彩等不同品种。青花瓷最早产生于唐代,在宋元代走向成熟。
苏麻离青,又称苏泥勃青,简称“苏料”。是英文“smalt”的译音,意为一种蓝玻璃。苏麻离青产于伊斯兰地区,由中国著名的航海家郑和在明永乐初年带入我国。在航行的过程中,郑和的船队不仅对外宣扬了大明帝国的国威,同时也为中国输入了新的工艺产品及原料等。明朝的工匠们使用由郑和下西洋而进口的苏麻离青作为呈色剂,烧制青花瓷器,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拥有淡淡晕染感和铁锈斑的痕迹,犹如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一般,给人清新静谧之感,让人回味无穷。
青花折枝花果纹瓷梅瓶
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创烧,在这一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的品种。梅瓶因为口小,仅能放梅枝而得名。梅瓶在宋代叫作“经瓶”,是用来盛放酒的器皿,这个名称的由来,跟当时的宋朝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宋代皇家有“讲经”的制度,每次讲完以后,皇帝都会宴请听讲的人,当时他们喝的酒就会装在这种小口径的瓶子里,因此,梅瓶的另一个别称是“经瓶”。磁州窑生产的有些梅瓶上写着“清沽美酒”“醉乡酒海”等字样;辽代墓壁画中则可见用梅瓶插花的场景。梅瓶(图一)器形特别,小口、短颈、丰肩、敛腹,瓶体修长。在古代,各个窑口都有烧制梅瓶,梅瓶的造型挺秀俏丽,样式婀娜多姿,非常优美,“梅瓶”在明朝以后才被称为梅瓶,这种器形的名称得名比较晚。在2010年出版的《饮流斋说瓷》中,记录了许之衡对梅瓶的详细描述:“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这件明永乐青花折枝花果纹瓷梅瓶,通体以青花为装饰,肩部绘有莲瓣纹环绕一圈,纹内绘花,腹部绘折枝花果纹(图二),近足处有焦叶纹,素底没有施釉,不见款识,造型端庄大气,胎质细腻,釉面较为莹润,纹饰非常精细。这件梅瓶不仅呈现了永乐年间的典型风格,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青花折枝花果纹瓷梅瓶最能反映永乐年间包罗万象、开拓进取的时代特征。
图一明永乐青花折枝花果纹瓷梅瓶
图三款识永乐年制
图二折枝花果纹
宋代与明代的青花由于钴料的不同,青花的呈色并不一样。太原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永乐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颜色绘制使用的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苏麻离青所绘出来的青花特点是青翠浓艳,能看到结晶斑点和晕散现象。这件梅瓶是明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宫廷用器,器形非常完整,十分珍贵。
永乐青花享誉海内外600年,历朝历代都有烧制青花瓷,跟青花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有很大的关系。永乐青花集造型美、绘画美、发色美于一身,胎釉精良。尤其是永乐时期的龙纹,至刚至强、霸气十足,与苏麻离青浓烈酣畅的发色相得益彰,代表着极高的艺术成就。
青花赋予了瓷器以艺术的美感,瓷器也赋予了青花以蓬勃的生命,最终成就了中国“瓷器之国”的美誉,二者相辅相成。永乐时期的青花瓷所使用的青料是一种被称为“苏麻离青”的进口青料。由于含锰量比较低,青色中的紫色和红色调在适当火候下,能烧制成像宝石蓝一样的颜色,色泽很鲜艳。青花属于釉下彩瓷器,它是在成型的素胎上用钴料进行绘画,绘画完之后,再施一层透明釉,然后入窑进行烧制。青花瓷是明清时期的瓷器代表,同时也是这一时期我国外销瓷的主流品种。
明代初期,伴随着“洪武之治”和“永乐盛世”的相继出现,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稳定,手工业方面也取得了较大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发展国内经济,开拓海外市场,发展海外交通和贸易的需求已经十分迫切,而中国对不能自己生产的一些瓷器颜料,也有了较大的需求。面对日益增长的对外交流需要,永乐皇帝当机立断,派出了一支大规模的航海队伍远渡重洋,去探索未知的世界,郑和则负责指挥整个航行队伍。
郑和七次下西洋,从伊拉克萨马拉地区带回了“苏麻离青”。“苏麻离青”简称“苏料”。“苏料”为永乐青花艺术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些造型多样、青花浓艳、胎层细腻、釉质晶莹的艺术珍品成为我们回望中国历史、传承民族记忆的强大法宝。
每个时代都拥有其独特的审美艺术与时代印记。说起永乐时期,大家可能想起永乐大帝“五征漠北”的丰功伟绩抑或“永乐大典”这样的绝世文珍,而最可以代表“永乐盛世”的当属闻名遐迩的青花瓷器。这个时期的青花瓷意义重大,瓷器上第一次出现了帝王的年号款识,目前仅有的年号款识瓷器是四字篆书款“永乐年制”。
明永乐时期瓷器纹样及制作流程
人们对于美好吉祥的向往,已经深深烙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反映在瓷器的装饰上。明永乐时期,瓷器品种多样,特别是各色彩瓷流行,使得纹样图案得到极大丰富。这些纹饰不仅题材丰富,绘制精美,而且常常寄托着吉祥的寓意。因此我们常常说明清瓷器“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这是吉祥文化在器物上的反映。瓷器纹饰主要分为几大类,如动物、植物、人物等。
早在史前时期,先民们就开始绘制动物纹饰,多为日常所见,比如鸟、鱼、青蛙等。后来又衍生出神话动物,比如龙凤、麒麟等。明清时期的动物纹饰多具有吉祥如意的寓意。龙纹,是我国装饰艺术的传统题材之一,龙纹从史前开始,经过一些变化,至宋代已经基本定型。明清龙纹成为皇权的象征,明清时期的龙纹,形象多变,身体为蛇形,四肢有羽毛,五爪,龙首有角、发、须。云龙纹构图上以龙和云组成纹饰,表现龙在云间飞舞或者疾驰的造型。海水龙纹由龙与海水的纹样组成,表现龙在海水中游动翻腾的造型。龙戏珠纹,可以是一龙一宝珠,也可以是二龙一宝珠。后者就是我们常说的二龙戏珠纹,宝珠在中间,二龙相对游戏。
除了龙纹之外,很多动物和植物也都有吉祥寓意,常在瓷器上以固定组合的形制出现。如鱼纹,是最古老的纹饰之一,史前先民就在陶器上绘制了很多鱼纹,典型的为半坡彩陶。宋代以后,鱼纹题材被广泛地运用于瓷器装饰。除了单独的鱼之外,还有与莲花、莲叶组成的莲池游鱼纹饰,与水藻相配的鱼藻纹。由于鱼与有余的“余”谐音,所以鱼也象征富足、富裕,在清代瓷器上也有鱼纹和蝙蝠、乐器磬、兵器戟、盘肠、卍字、钱等组成的“连年有余”“吉庆有余”“富贵有余”等吉祥纹饰。鹤,中国人认为鹤是长寿的仙禽,所以鹤纹就表达了延年益寿之意。明清瓷器上的鹤纹,有的与寿字相配,组成“长寿”寓意的图案;有的仙鹤衔着葫芦,寓意“福禄寿”。莲花,莲花图案在战国时就已经出现,但作为单独纹饰开始流行还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莲花被看作是佛教圣花,南北朝佛教盛行,莲花也就成了流行纹饰。明清瓷器上莲纹普遍存在,有用作辅助纹饰的,比如在肩部和底部绘制莲瓣,也有用作主题纹饰的,如缠枝莲、一把莲等。牡丹花,牡丹是我国非常有代表性的花卉,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唐代金银器上常见牡丹纹饰,宋代则多出现在瓷器上。明清时期,牡丹仍是常见的瓷器装饰图案,枝繁叶茂的缠枝牡丹,装饰效果明显,也有牡丹、莲花、菊花等组成四季花图案。
看似精美的瓷器需要很多步的流程才可以完成,每一步都要工匠付出很多的劳动,每一步都不能出错,都很重要。生产瓷器首先要进行的是原料制备,原料制备在制瓷的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一步,包括原料的采取、粉碎、淘洗等多道工序,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瓷器制造厂选择的都是瓷土矿较为丰富的地方,水源也相对充沛,这样便于把瓷土矿粉碎之后进行淘洗,之后再进行沉淀。其次就是器物的成型,把之前准备好的坯,按照尺寸和规定进行拉坯成型,古代瓷器制作较为常见的成型手段有捏塑法,这也是最早出现的陶瓷制品的成型方法,将泥料用手进行捏塑成型,这个方法的弊端是成型的器物上会留下手指印;后来有泥条盘筑法,泥条盘筑法是新石器时期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从上到下或者从下到上一圈一圈盘起来;模制法和轮制法,轮制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再次进行这个坯体加工,把制作出来的坯体进行晾晒,之后在素胎上进行精加工,根据需要对器物进行画、刻、雕、剔等装饰;装饰完之后,就要给这些瓷器“打扮”一番,在外壁要涂上一层化妆土;然后就是进行施釉,把釉色尽量上匀,这个很考验工匠的功底;明清时期开始有了各种单色釉,如蓝釉,主要的呈色元素是钴,属于高温釉,常见的有回青、霁蓝、天蓝、洒蓝。红釉,加入不同的呈色元素,它所烧出的颜色就不同,主要是铜、铁、金三种元素,加入铜元素进行高温烧制,烧制出的是鲜红色、霁红色、郎窑红以及豇豆红,加入铁进行低温烧制,则会出现珊瑚红。我们看到的那么多颜色漂亮的瓷器,都是工匠们在不断烧制的过程中探索出来的,每一种元素含量的多少都需要精细把控,入窑的烧制温度也要控制,否则就烧不出想要的器物颜色。正是因为有如此复杂的工艺流程,才创造出让世界都惊叹的作品。到了元代以后,随着烧制工艺的成熟,景德镇一枝独秀,瓷器品种繁多,造型多样,色泽艳丽,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工艺。
结语
明清时期对于我国古代制瓷业而言既是一个发展的顶峰时期,又是一个发展的黄金时代,以景德镇为首的官窑烧造技术,代表了当时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全国各地的民窑也在官窑的带动之下高速发展。这一时期,瓷器在祭祀、陈设、日用等方面都被广泛使用,瓷器制作工艺水平和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器物的品种、装饰手法和烧制工艺层出不穷。这一时期的制瓷业对宋元时期的技艺有传承,也有自己的创新。制瓷业是明清时期的工艺美术,更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件明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宫廷用器青花折枝花果纹瓷梅瓶,器形非常完整,十分珍贵,不仅是永乐年间的典型风格,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青花折枝花果纹瓷梅瓶也最能反映永乐年间包罗万象、开拓进取的时代特征。
来源:《收藏与投资》2022年第12期 郭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