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意象——吴冠中绘画艺术的形式美

吴冠中先生师法自然,学贯中西,在绘画艺术上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他坚持不懈,苦心经营,戮力创造民族特色,在20世纪向21世纪文化转型的关键点上,将几代人努力探索的“中西”贯通,真正意义地糅合在一起,创造性地成就一种以融合中西为鲜明特色的“吴体”,成为国际公认的中国绘画艺术大家。吴冠中先生的绘画风格不属于以往任何一个画派,他把传统绘画美学思想中的抽象美、形式美、意象美,赋予了新的思想内涵,尤其是他在艺术形式上秉持中国人特有的“意象之美”,令观者耳目一新,凸显了东方之大美的精神和优秀品质,这是他留给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艺术遗产。因此,研究吴冠中先生绘画作品的形式美,有助于我们对他的艺术思想及其理论体系作出新的发掘和阐释,无论是对绘画者还是设计者都会有很大的启迪和帮助,也为促进当代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固守与创新传统的形式美

吴冠中先生的画,为大众所普遍喜爱,这种普遍性隐含了一种传统的形式之美,而不是纯艺术的个人表达,他更多地关注美的形式与共鸣。用先生的话说,“形式美是绘画美的母体”。他旗帜鲜明地坚持认为,绘画艺术必须讲形式美,这种形式的美必然带来与传统纯艺术主流思想的冲撞,美术界也多有质疑,有人批其为“形式主义”“颓废主义”。但先生执著地守望着来自民族的真切情感,历经数次艰难选择,依然坚持着自己的艺术理想和观念。他总是正面地站在中国的绘画问题面前,虽受着种种潜流的冲击,但依然坚强地找寻着,始终如一地搏击着,并以全力实践验证形式之美。尤其是其晚年作品坚持以点、线、面等抽象的形态符号诠释自然之美,将诗情画意交织其中,用笔简练,营造的形式美清新欢快、特色鲜明,既富东方传统意趣,又具时代特征,耐人寻味。不仅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而且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

吴冠中先生对于形式美的贡献还在于,针对美术界普遍认为的“内容大于形式、画什么大于怎么画”的观点,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见,并且还发表了《绘画的形式美》,提倡把握“形式美的规律”,认为形式美是绘画艺术追求的根本所在,只有把握形式美的规律才算把握了美术的核心,精辟地论述了绘画中的“形式”,把绘画的形式与生活中的形式主义区别开,并通过大量绘画作品表达自己对绘画形式美的狂热执著追求。他这种创新的形式美学思想,在美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是继林风眠之后把中国现代绘画体系推向了一个中西融合的新阶段和新高度。

二、清丽自由的诗意形式

中国传统艺术强调诗文书画同境,吴冠中先生可称得上是当代的诗人和散文作家,艺理相通达到很高的境界。他的那些简约纯化的点线并没有成为形式僵硬的符号,而是鲜活地迸发出撼动人心的自然韵味。这正是他诗化倾向活跃在画意中的体现。所以先生的绘画虽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却超越了民俗的“俗”,升华成一种视觉的诗意形式,充满美感,蕴涵一种清丽自由的洒脱与自然。尤其是江南水乡为题材的水墨画,充满诗意。他画的粉墙黛瓦和谐宁静,鲜花野草的小窗即景清新淡美;还有高壁古松、北原景风等,都给人一种抒情诗般的感染力。

有人说他的诗比绘画更有深度,的确他所倡导的形式美超脱了一般的形式语言,而更蕴涵着诗人的情结,他曾谈道:“我现在更重视的不是技术,我觉得技术容易学,三年四年五年就可以学了,但是那种灵性、灵感、境界,往往是不容易达到的。技法可以一步步往上面走,每一个阶段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但是最终的目的是进入殿堂,这个殿堂是人文的殿堂,也可以说是诗的殿堂。”他不断以诗性的意象为媒介,在艺术上坚定不移地表达和验证这些思想。

吴先生的这种诗意思想会通艺理,展现了一代大师高瞻远瞩的广阔视野。细品其作品蕴涵的诗意,饱含着一种远离世俗的淡泊心态,其实是一份人境的平淡,“平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品格,先生就是有这样一份平淡的品格才能为我们构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那种流动的游丝洒脱自然,仿佛不经意间的点染如春新绿,雾霭、白墙这些自然界的物象也经由这些不期然而然的勾勒,蕴生出一种宁静、淡美的境界。同样先生的油画也表现了中国式的诗意之美和用笔韵味,画面中的绿树或浓郁苍润,或奔放用力,充满着音乐般的节奏感、韵律感,安静和谐,正如他的生活观一样简约淡美,像抒情诗一样娓娓道来。

三、形式的情感表达

随着西方现当代美学和绘画的发展,人们对形式有了新的认识和研究,逐渐重视了主体情感表达的形式美。如何在绘画中自然流露出作者的个人性情,成为艺术家们非常重视的问题,并认为这是中国当代艺术突破传统画种、创建自我的根本落脚点。吴冠中先生对此是有推动性作用的,他坚持用心、用感情来画画,可以说是“写胸中之意,画胸中之画”,他的画如其人,体现出了一种心境之美,朴实无华、清新自然、高雅安逸,表达了他“风筝不断线”的浓浓乡情。在他艺术创作的每一个阶段,都牢记着自己的“中国心、民族情”,总是念念不忘这乡土之情的一线牵。他所画的已经不仅仅是对象本身,而是先生涵融在景色之中的真情切意。

吴冠中先生认为内容不决定形式,实际上并没有否定内容,而是主张要有形式的内容,形式是表达情感内容的关键,内容不能束缚形式的情感显现,独特的形式语言是用于表达作者个人情感和画面美好意境的。情感表达的丰富形式,便会给人带来意境美、构成美的视觉享受。他从人物画转向风景画,认为风景画可以更好地探寻艺术形式规律,可以藏情于景,画出个人的真挚情感,同样也可以融合东方的意境美和西方的形式规律。正如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没有感情的画吴冠中先生是排斥的,他曾说:“我不在乎像和漂亮,我看过的画多矣,不能打动我的感情,我就不喜欢。”他坚持绘画中的情感表达,坚持以美的形式来传达思想情感,认为形式只是手段,“有意味的形式”才是绘画的目的。无论是中国画还是油画,吴冠中先生都有着相同的愿望,那就是有感而发、真情作画。不断寻觅表达内心情感,是他的创作主线。他画作中的白粉墙甚赋伤愁思绪,细微地传达他的情感,明确地表达了东方情思,把文人的情怀成功赋予绘画并加以渲染。

四、抽象与意象之间游走

20世纪中期,中国的美术教育还拘泥于写实体系的训练,对此吴先生是深恶其诟病的,常常鲜明地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张,也时刻以自己的艺术形式去除那种一味求形似的偏执,大胆突破传统主流的束缚,把“形似”与“神似”的问题相融,把美的形式提到形神兼备的高度,强调绘画更重要的是要研究美与不美之间的差距。他认为,画得像不一定就是美的,美不美的关键在于形式,形式的美有它自己的规律,其中一个重要表现特征就是“抽象美”。面对自然美景,不是忠实再现,而是要将附着在自然物象本身的美抽离出来,进行艺术升华,把抽象美作为造型艺术的一个重要学习研究对象,来不断地继承、发扬,对“抽象美”的学习研究有助于拓展自己的艺术表现力,使表现手段更加丰富多样,并且能够激起人们强烈的审美感受,打动观赏者,促使人们去联想、品味作品内在的美。他曾说:“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人们对形式美和抽象美的喜爱是本能的。”

他把自己的作品比做“不断线的风筝”,“艺术中的抽象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来的素材和感受,被作者用减法、除法或别的法,抽象成了某一艺术形式,仍须有一线联系着作品与生活的源头,风筝不断线,不断线才能把握观众与作品的交流。”他认为:“抽象是不脱离生活与自然现实的抽象,抽象不等同于纯形式的无形象,在自然生活的原型上进行的抽象,应该找得到原型的影子。”观先生的作品,寥寥几笔就能把自然物象精简极致,以极少的笔墨抽取了自然物象最具生命特征的本质美,每一笔都是一种造化的极美,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正是所谓的大美。这种大美正是先生创造的意象的形式美。他常常在抽象与意象之间游走,抽象仅仅是脱离具象的开始,而意象才是创作的最终归宿。

对于意象与抽象先生没有做明确的解读,他并没有太多的直接以意象一词来强调意象美,但其作品却鲜明地阐释了自己对意象美的追求,首先他强调绘画的意境,意境是绘画的灵魂所在,他追求意境,强调造型意境的形式美。这不是简单的以具象与抽象就可以衡量的美,而是需要领悟抽象的魅力与本质,是一个意象成熟的极点。他在运用抽象提取自然物象的过程,最终都归于意象的造型与审美,具有耐人寻味的审美深度。他的那些游丝、那些韵点,时而寻觅,时而试探,忽儿藏忽儿露,或有不周,也是本性的率真,是心手相应之时,也是心手相忘的意象简化。古人讲“谁知简远高人意”正是此意境。吴先生也正是在这样的意象境域中提出了“笔墨等于零”“手不知笔墨”的精辟画论。

吴冠中先生追求的形式美,其精神实质是众多相对相生之物的意象之大美,是当今文化世界的重要桥梁。他突破了地域与时代的羁绊,超越了俗雅的藩篱,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界域,为中国特色的当代绘画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旗帜。

来源:《芒种》2012年20期    江寿国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