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绘画中的“痴”与“疯”

在西方绘画史上,被誉为“表现主义先驱”的梵高无疑是最具知名度的画家之一。无论是他在绘画方面取得的成就,还是他极富悲剧色彩的人生,他的偏执、疯癫以及对生活和艺术的痴爱都为梵高增添了神秘感。从现实意义上讲梵高是不幸的,这个伟大而孤独的艺术家的一生里,有太多的失意、沮丧、否定和拒绝。但是,他没有因为生活的悲苦放弃艺术,依然保持着对艺术和生活的高度热情。他通过绘画为人们讲述着他的孤独寂寞讲述着他对自由和温暖的渴望……

文森特·威廉·梵高1853年出生于荷兰南部一个名叫崇德的小镇。父亲是一位很不得志的牧师。梵高与父亲之间总是不亲近。而母亲一直沉湎于丧失长子的痛苦中对第二胎的梵高并不大上心。在家里,梵高最亲近的就是二弟提奥和三妹维尔敏娜。自小缺乏家庭温暖对梵高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伤害。1880是梵高生命的分水岭。他失业了。在对教会彻底失望之后梵高放弃了子从父业的想法。满心热忱地投入到了艺术创作之中。其实,他的这个转变与他的家庭也有着很大的关系。梵高的三个叔父皆是当时颇有名气的画商。梵高自己也曾在古玩店里工作过。更重要的是在画店工作的弟弟提奥给予他的鼓励和经济上的支持。才让他能够专心去画画。梵高为人木讷,不善言辞,但是他却留下了数百封让人动容的书信。这些书信大多是寄给提奥的,信中的他温文尔雅、思维活跃很难让人把他与传说当中的疯癫失常联系起来。在这些信件中能感觉到他的使命感,感觉到他的勤奋刻苦,感受到他的极端孤独和渴望知音。

梵高对绘画的热爱到了近乎痴狂的地步,在梵高短短十年的艺术生涯里,他惊人的创造了两千多幅作品。梵高开始画画的时候已经27岁了。1883年他在给提奥的信中说:“我不仅很晚才开始绘画,更为严峻的是,或许我也难指望再活很多年,但是有一件事是明确的:我必须在有限的几年里完成一定量的创作。我在世上唯一的顾虑就是对这世界未尽的责任和义务……”如他所料,在写完这封信的七年之后,在欧韦小镇的麦田里正在画画的梵高,对自己的胸口扣下扳机,结束了他苦难的一生。电影《挚爱·梵高》中有句话让人感触颇深:“我心藏瑰宝灿烂如歌,唯有画作可为我吟唱”。是的,只有绘画里,他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他渴望创造出一种纯真的艺术,可以带给人快乐和安慰。正如余光中先生所讲:“一个真正伟大的人,除了痴爱以外,还需要极度的勤奋和自律才能造就他的伟大。梵高的痴爱造成了他的孤独,而梵高的孤独又造就了他的勤奋和自律……”梵高像农夫一样,背着沉重的画具在麦田里创作。在暴风雨里,在烈日下,从未停下他的画笔。

1884-1889年梵高居住在法国阿罗,这个时期可以说是梵高生命痛苦的巅峰,同时也是他艺术创作的高潮阶段。1889年,当地居民联名请愿驱逐梵高,无奈之下梵高只能自愿搬到了圣瑞米疗养院。梵高写给提奥的信中这样说道:“这里的我,不是一个精神病人,而是你熟悉的兄弟。这里有些人给市长写信……他们把我说成了不适合拥有自由的人,然后警察和一帮检查员便发出了再次把关起来的通知……所以,请你一定理解,当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反对一个人,并且是一个病人的时候,这是多么令人难以置信的打击……”在搬到疗养院之后,梵高并未停下画笔,他在与世隔绝的这段时间里画了150多幅画。大部分是梵高通过窗户取景创作的。其中《星光夜》这幅作品最具代表性。梵高透过病房窗户望到夜色笼罩之下远处零零落落的乡间村落,农户的窗子里透出微黄的灯光。整个村子显得十分宁静。但是,他眼中的夜空却是异常的热烈。他使用了短粗的线条去描绘激荡旋转的夜空,夜空中的十颗星辰也是由流动的短线条组成,此时的夜空像是一个旋转着的大漩涡要把人吞没了似的。若久久盯看此画,便会有眩晕之感,这就是梵高此刻眼中的世界吧。在此之前,他在给弟弟的信中常常提起苦于晕眩之症。难得的是,他并没有因为病痛影响创作而是通过画笔带着我们走向他眼中的星空。细看梵高后期的作品,造型上很狂野粗放,好似这些作品是在他极尽疯狂的激情的驱使下挥洒而得。他的充满运动感的笔触以及鲜明的色彩很具有感染力。生活的困苦,精神的折磨,深入灵魂的孤独让他备受摧残,但这些苦难经历也为他的作品打上了“梵高式”的烙印。在病痛的折磨下依然保持着对绘画高度的热情,这也是为什么他如愿创作出让世界瞩目的作品的真谛吧。

梵高患有严重的癫痫,而且还伴随着“狂躁抑郁症”。他的医生认为梵高会患精神病与他一生的坎坷经历有关。在人们的眼中梵高是个不折不扣的疯子,尤其是经历了割耳自残事件之后他的处境更加艰难,阿罗的居民都对这位疯画家心怀不满,当他走在街道上的时候常会有小孩朝他的身上扔腐坏的水果。在给提奥的信中梵高说:“……在镇上……现在没有人和我说话,我在公园里画画的时候,除了一些好奇的路人之外,不会再被过多得打扰……”可以想象他在当时经受了多少冷遇和折磨。梵高生命的痛苦不仅仅来源于他坎坷的生活经历,还有他超前的艺术思想和绘画风格带给他的孤独。他的艺术与那个时代显得格格不入。所以,梵高生前仅卖出了《红葡萄园》这一件作品。

梵高一生深受法国现实主义艺术的影响,他在巴黎认识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的画家,吸收了他们艳丽明媚的色彩和画风,尤其是修拉的点彩画法给了梵高很多启发。但是,他并不认同印象派只停留在描绘事物表面美的艺术思想。他更想去表现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精神。梵高前卫的绘画理念是超越了当时的欧洲印象派以及整个现代艺术的,首先表现在他独特的绘画形式和对色彩的运用上。其次是在他的绘画题材上。他所描绘的都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每次翻看梵高画册仿佛嗅到了扑面而来的清新的泥土味。就拿《食薯者》来说。画面描绘的是农民在煤油灯下围着桌子吃土豆的情景。客观地展现了19世纪普通的荷兰农民的生活。最后一点,梵高是通过绘画来表现个人情感。他的作品有温度和心跳。梵高后期的作品已经完全摆脱了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藩篱。印象派的其他大师不管是莫奈、毕莎罗还是修拉他们对于艺术的创新更多是在色彩、技法上。他们的身上还留着古典主义的影子。但是,梵高的作品不仅在技法和色彩上都体现了创新性。更重要的是他的艺术思想和创作理念告别了传统。梵高艺术前卫性让他在偌大的欧洲难觅知音。

纵观梵高生命的匆匆三十余载,从现实角度来讲他是失败的,他的生活充满了失意和沮丧。但是他却为现代艺术作出了杰出贡献。梵高在他的作品里表现了他的孤独、绝望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处处彰显着他对生命的体悟。梵高的艺术思想给了年轻艺术家们很多的启示。在他去世后的第三年挪威艺术家爱德华·蒙克创作了石版画《呐喊》他运用了一种极度夸张的手法在画面中表现他的孤独、焦虑和绝望。他将在画面中表达情感的方法发挥到了极致。不知梵高看到这幅作品会作何感想呢?

来源:《艺术品鉴》2019年第35期     刘玲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