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花鸟画中的“荷”

以“荷”为图像的花鸟画作品在宋代为数不少,“荷”不仅被画家们比拟出多种拟人化的性格特征,而且通过语言上同音同声、同音异声的巧妙转换,“荷”又多了许多耐人寻味的美好寓意。本文通过考察宋代绘“荷”的作品,结合当时社会文化观念,运用图像分析的研究方法解读宋代花鸟画,尽量还原当时的社会环境与绘画语境。其间从图像角度出发,主要探索以下两个问题:(1)宋代花鸟画选材缘由探究;(2)宋代“荷”文化观念。

作为宋代花鸟画重要题材之一,“荷”图像凸显了当时花鸟画作品审美趋势,在讲究物象外表美观雅致的同时,画家或者赞助人也在绘画形象上进行自我品质比拟。作为绘画形象不仅要求达到视觉上的审美享受,还要有景外之意的传达。视觉要素和象外要素、画中之景和景外之情都是营造作品意蕴深度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

一、“荷”之性德

受“比德”观点的影响,荷与梅、兰、竹、菊一样,也经常被冠以君子、廉正、清高的崇高道德品质,“花中君子”使其承载着人格化的内涵。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曾在《爱莲说》中表达自己爱莲的原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被赋予洁身自好的品性和高洁清逸的人格。在画稿或器物中绘制“一品青莲”的作品有很多,荷有时被称作莲,在选择名称上会取“莲”音。而“青莲”与“清廉”同音同声,表示为官之人必须具备清正廉洁的品质,同时也是用来提醒自己为官须时刻保持正派。一朵青莲花搭配两只白鹭的图像也常见于画稿当中,“鹭”与“路”同音同声,意为“路路清廉”,也是用来喻示为官之人要以此来提醒自己,或者是他人对官员的一种赞扬方式。类似寓意还有很多,苏辙曾在《盆池白莲》中说:“白莲生淤泥,清浊不相干。”刘黻在《六友诗寄林景云留寿国林道初俞季渊·净友》中提到“净友何亭亭,修洁得自性。本生淤泥中,乃与玉同莹”。在佛教当中,佛陀有四德,佛经也将莲花总结为“四义”,与“四德”相对应。据《华严经》载:“大莲华者,梁摄论中有四义:

一如莲华,在泥不染,比法界真如,在世不为世污。

二如莲华,自性开发,比真如自性开悟,众生诺证,则自性开发。

三如莲华,为群蜂所采,比真如为众圣所用。

图1(传)南宋吴炳《出水芙蓉图》

图2 南宋佚名《百花图卷》(局部)

四如莲华,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比如四德,谓常、乐、我、净。”

莲华也被喻为菩萨的十种善法,分别是:(1)离诸染污;(2)不与恶俱;(3)戒香充满;(4)本体清净;(5)面相熙怡;(6)柔软不涩;(7)见者皆吉;(8)开敷具足;(9)成熟清净;(10)生已有想。

由此观之,“荷”在人们心中是非常正向崇高的形象,在“比德”思想中,其所具有的品性都是被人们主观赋予的。人们托物言志,希望自己能学习并且拥有这样的品质,所以借“荷”自喻,彰显自身清高品质,勉励自己、怡养品性,或者用荷来赞扬拥有高洁品性的他人。这些拟人的意义成为“荷”更深层次的内涵,同时也是宋代理学文化和士大夫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荷”之时令

荷以其清丽的形象、美好的拟人化性格而被运用到宋代花鸟画作品当中,成为大部分画家描绘季节特征的最佳选择,画家通过描绘荷在不同时期的生长状态,清晰地展现出描绘的是哪个季节。如“荷”作为单独图像构成南宋吴炳的《出水芙蓉图》(图1),在苍翠荷叶衬托之下,芙蓉显得越发娇艳欲滴,花也开得分外饱满挺秀,恰如其分地体现了盛夏之时的娇翠光景。南宋《百花图卷》(图2)中《荷塘夏景》部分,画家描绘盛放的荷花与挺立的荷叶,又在其中放置一群小游鱼,画家采取动态的游鱼与静态的植物相结合的手法,使得整幅画面瞬间活泼了起来,添置了许多生机趣味。再运用墨笔层层晕染,将物象描绘得栩栩如生,进一步强化了主题的意象。宋代杨婕妤所画《百花图》中有两处描绘娇艳盛放的荷花与西施莲的,分别题诗两首。其一是“试问如何庆可延,请君来看锦池莲。呈祥只在花心见,玉叶金枝亿万年。休论玉井藕如船,叶底巢龟和小年。自是生从无量佛,言言万岁祝尧天”。其二是“昔年曾听祖师禅,染得灵根洒洒然。瑞相有时青碧色,信知移种自西天”。诗文是画最完美的诠释,画是诗文最直观的表达,二者共同促进了画作艺术表现的完整性。

描绘秋季《荷》的作品也有许多极具代表性的画作流传至今,北宋赵佶的《池塘秋晚图》(图3)透过水禽与水中花草折射深秋之景,水禽之活泼与水草之静谧构成动静相宜的景象,衰败干枯的莲叶和莲蓬又精准体现了凉秋瑟瑟之感。南宋佚名画家的《秋荷野凫图》描绘一只野鸭站在河边石头上,嘴巴微张似乎要发出声音来,身旁的荷叶耷拉着脑袋,满身斑驳,周围草木枯黄。作者透过岸上的野鸭和枯败的荷叶展现了凉秋已至、草木疏黄的萧瑟。《疏荷沙鸟图》中所绘残败的荷叶表明了时当秋日,荷塘的一角,一枝枯瘦的莲蓬横出画面,鹡鸰栖止于莲梗上,侧首注视着上方的一只小蜂,其凝神专注的神态被刻画得惟妙惟肖。莲梗两端的鹡鸰与莲蓬巧妙地平衡了画面,而鹡鸰目向小蜂的视线则带动观者的视线落于画面上方,这种布局使画面显得既稳定又生动。整幅画作格调典雅,用笔精致,画风细腻,荷叶枯黄的斑点和细小的筋脉均描绘得一丝不苟。

三、“荷”之祥瑞

在古代哲学和美学思想中,“荷”也有一席之地,《庄子·人间世》中提到“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吉祥寓意,在花鸟画创作过程中,作为吉祥图像的“荷”被文人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赋予了吉祥寓意的人文思想内涵,寄意于物以表达对健康幸福和美好富裕生活的向往。

在古代绘画作品中,宋代佚名的《荷蟹图》(图4),画面中枯黄斑驳的荷叶上伏着一只挥爪的螃蟹,场面动静结合,生机勃勃。而“荷蟹”与“和谐”谐音,画家采取荷蟹组合图像一语双关,道出画面背后蕴藏着的深意。南宋佚名作品《晚荷郭索图》(图5)同样是一只硕大的河蟹张牙舞爪踞于残荷之上,旁边有苍老的莲蓬、稀疏的荻芦作为陪衬。但《荷蟹图》与《晚荷郭索图》二者的区别在于立意点不同,“蟹”属于“甲”类生物,而古代科举考试名次分为一甲、二甲、三甲,“芦”与“胪”同音,宋代殿试以后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按传胪唱名。沈括在《梦溪笔谈》云:“进士在集英殿唱第日,皇帝临轩,宰相进一甲三名卷子,读毕拆视姓名,则曰某人,由是阁门承之以传胪。”因此,《晚荷郭索图》理解为希望科举考试获得一甲名次似乎更为合理。明代的徐渭画螃蟹和芦苇,亲笔写“传芦”二字,同样象征着科举考试及第后在大殿上宣布获得一甲名次的期望。《莲池水禽图》中“鹭”通“路”,“莲”通“连”,表示“一路连科”,科举考试不断及第。

图3 北宋赵佶《池塘秋晚图》(局部)

图4 宋佚名《荷蟹图》

图5 南宋佚名《晚荷郭索图》

莲还带有爱情的寓意,南朝乐府的《西洲曲》中“低头弄莲子,莲子如青水”的表述,其中“莲子”与“怜子”同音,“青”与“情”谐音。借用文字读音上的巧妙联合,表达男女之间委婉青涩的爱慕之情。并蒂莲的形象寓意美好的爱情,宋代诗词家李清照在《瑞鹧鸪》中讲:“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在结婚之时,人们会为新人准备绘有莲、鱼和娃娃的衣服或绘画作品,传达喜结连理和早生贵子的美好祝福。类似“莲”图像的表现还有很多,比如莲花与鱼搭配祝愿“连年有余”;莲与戟搭配暗示“连升三级”;抱莲童子代表“连生贵子”;等等。

四、结语

“荷”作为宋代花鸟画中的重要题材之一,在画家笔下产生了许多经典作品,表达了当时人们对钱财富足、婚姻美满、子嗣延绵、科举及第、仕途高升等美好生活的寄托与祈愿。从“荷”图像入手是研究宋代花鸟画最直接的一种方式,通过辨别“荷”不同生长状态以及与其他画中元素的关系等,更有助于找到画家们托物言志、托物言情等表达主题的思路和技巧。此外,汉字的读音也是深入理解宋代花鸟画不可忽略的关键性因素。中华文字最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其方方正正的字形,还有单一文字的声韵、组合文字的声韵以及文字的类似(谐音)声韵等,这些也是开展宋代绘画研究的重要方面。在本文材料梳理过程中,通过查找与“荷”同音同声、同音异声和谐音等字的方法,在视觉基础上加以听觉的感知方式,推动我们更深入地研究宋代绘画艺术不常见的另一面。当然,以“荷”为图像的绘画作品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更加广泛和深入地探究。

来源:《收藏与投资》2022年第04期     李可可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