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画中的花鸟意趣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世界画坛中有着极大的成就与鲜明的特点。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三大题材之一,花鸟画的题材较为宽泛,除本义所指的花卉和禽鸟之外,还包括畜兽、虫鱼、树木、蔬果等。中国花鸟画体现了人与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往往通过作者的思想感情,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体现时代精神。花鸟画的技法多样,以描写手法的精工或奔放来划分,可分为工笔和写意花鸟;以水墨色彩使用上的差异,又可分为水墨、泼墨、设色、白描和没骨花鸟。

早在工艺、雕刻与绘画尚无明确分工的原始社会,中国花鸟画就已萌芽,发展到六朝时期初具规模。之后隋唐花鸟画有了较大的发展,已经完全独立成与山水、人物并列的一大新兴画种。进入五代,以“黄徐异体”为标志,花鸟画已经臻于成熟。西蜀黄笙,风格艳丽丰满,称“黄家富贵”;南唐徐熙,意境清淡隽秀,称“徐熙野逸”。这一时期的花鸟画已由单纯的模拟自然进入托物言志的阶段。宋代是花鸟画空前发展的时期。画院极盛,风格精工,设色艳丽;院外则追求清空放逸的画风。元代花鸟画的主流是借梅兰竹菊寓君子之德。明代花鸟画突破了“院体”程式,水墨写意技法得到进一步发展,新创的大写意体派对后世影响深远;清代的八大山人画中表现了内心的忧国之痛。恽寿平的没骨花鸟独辟蹊径,后任颐又加以弘扬发展,使得花鸟画在清末出现了一次小的高潮。新乡市博物馆藏有明代以来名家花鸟画作几十余幅,本文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佳作以供赏鉴。

边景昭(生卒年不详),字文进,明代宫廷花鸟画家,福建沙县人,祖籍陇西(今甘肃)。永乐年间(1403~1424)任武英殿待诏,至宣德时仍供奉内廷。后为翰林待诏,常陪宣宗朱瞻基作画。他继承南宋院体工笔重彩的传统,其作品笔法细谨,赋色浓艳,工整清丽。墨线气力十足,变化丰富。因笔下的花鸟,花有姿态,鸟有神采,而有“花之妖笑,鸟之飞鸣,叶之蕴藉,不但勾勒有笔,其用笔墨无不合宜”之说。边景昭画的翎毛与蒋子成的人物、赵廉的虎,曾被称为“禁中三绝”,是明代院体画家中影响较大的工笔花鸟名家。

图1 明边景昭设色凤凰图轴

设色凤凰图轴(图1)

纵165、横75厘米。左上方款属:“正统三年九月重阳日,陇西边景昭写。”下有钤印两方,一方朱文姓名印“景昭”,一方白文印“边氏文进”。这是—幅以凤凰为主题的吉祥画。画面中的凤凰单腿站立于石崖之上,颈上的羽毛临风扬起,翅膀微微上翘,修长的尾羽自然地飘洒下来。它目光平和、深情地凝视着远处,似乎在思慕,又似乎在冥想。边景昭以工细的笔法刻画凤凰优雅又傲娇的身姿,生动地表现出凤凰的清逸与绝俗。此外,他还用小写意的技法来描绘四周滚滚江水,将画面化繁为简,在强调主题的同时增强了画面的动感,也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凤凰孤傲的秉性,从而达到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效果。全画设色对比鲜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景物之间又彼此呼应,相互联系,充满浓郁的宫廷气息,是边景昭典型的绘画风格。

吕纪(1477~?),字廷振,号乐愚,鄞州(今浙江宁波)人,明代宫廷画家,以花鸟画著称。初学边景昭工笔法,弘治年间,与林良等以画应征入宫,供事仁智殿,官至锦衣卫指挥使衔。后临仿唐宋诸家名迹,自成一体,成为院体花鸟画代表画家之一。其绘画风格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水墨写意画,粗笔挥洒,简练奔放,接近林良的风格。另一类是工笔重彩,设色浓丽,多绘凤鹤、孔雀、鸳鸯之类,辅以树木坡石、滩渚流泉作背景。他的花鸟设色鲜艳,生气勃勃,在当时宫廷内外影响甚大,被称为“明代花鸟画第一家”。据说吕纪在画作上常用寓意手法对皇帝劝谏,皇帝知其用心,曾说:“工执艺事以谏,吕纪有之。”

图2 明吕纪设色柳荫禽趣图轴

设色柳荫禽趣图轴(图2)

纵131、横76厘米。左上落款:“四明吕纪”,款下朱文钤印一方“四明吕廷振氏”。画面中,桃花盛开,柳枝苍翠,几只鸟儿在枝头婉转歌唱,树下一对鸳鸯在水中嬉戏。从构图看,大只禽鸟立于前景河中,主干树木斜跨画面,上有小型雀鸟栖息,此为吕纪常见的构景方式。画中花鸟用笔均匀流畅,枝条起落有变,整体色泽明丽淳厚,应为宫廷系列富丽代表之作。

郑板桥(1693~1765),本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图3 清郑板桥水墨竹石兰图轴

水墨竹石兰图轴(图3)

纵141、横74厘米。左上方有题诗一首:“君是兰花我竹枝,山中相对免相思。世人只作红尘梦,那晓清风皓月时。”署名“板桥郑燮”,下有白文姓名印“郑燮之印”,另一方白文“淮夷长”。郑板桥以淡墨简单勾勒出坚硬的坡石,气势雄伟,好似深山危崖的一角直冲云端。以行笔顿挫点苔。坡石中间三株修竹错落有致,以淡墨描绘的竹竿虽细,但挺拔有力。用浓墨苏体肥锋描绘的竹叶,聚散有度,洒脱秀逸。画面下方坡石夹缝处生出的数丛兰蕙,多而不乱,如香在鼻。郑板桥这幅《水墨竹石兰图轴》,笔致灵动简洁,竹浓石淡,下有兰蕙映衬,妙趣横生,可谓郑板桥的代表作之一。

邹一桂(1686~1772),字原褒,号小山,又号让卿,晚号二知老人,江苏无锡人,清代画家。雍正五年二甲第一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云南道监察御史、贵州学政、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卿、礼部侍郎,官至内阁学士。擅画花卉,学恽寿平画法,风格清秀。郎世宁(1688~1766),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生于意大利米兰,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为清代宫廷十大画家之一。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历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长达50余年。

图4 清邹一桂、郎世宁设色花鸟四条屏

设色花鸟四条屏(图4)

纵94、横51厘米。款属:“臣邹一桂臣郎世宁合笔恭绘。”款下有四方钤印,模糊不识。这组花鸟四条屏,分别描绘了海棠、桃果、秋果、梅花与黄鹂、雅雀、鹦鹉、喜鹊等禽鸟相映成趣的画面。两位画家笔法细腻,花果枝叶立体饱满,禽鸟翎毛颇具质感,造型写意生动。在表现技法上,以藏青色为主色调,呈现宁静和谐的氛围。在画作题材、整体色调的选择上,以及线条勾勒等技法方面极具中国绘画特色,而对树叶阴阳向背和明暗层次变化的处理上,又具有鲜明的西洋花鸟写实画风格。这种中西合璧的画风成为清代宫廷绘画艺术的一大特色,受到了清代皇室的青睐。这组花鸟四条屏整体构图严谨,设色艳丽,画面生动,布局疏密相宜,是一组不可多得的佳作。

蒋予检,字矩亭,河南睢县人。道光二年(1822)举人,与何绍基友善。工书,学颜柳,善画兰花。蒋予检作兰,尽得六法,纵横偃仰,可谓天然神韵,高雅飘逸,被誉为“画兰圣手”,其代表作为《蒋予检兰草中堂》。

图5 清蒋予检水墨兰草图轴

水墨兰草图轴(图5)

纵178、横65厘米。中部题有:“翠袖冲寒暮倚楼,高山流水思悠悠。玉人何处空遗佩,月落沧江一笛秋。”出自宋代张浚《题画兰》,落款:“矩亭检。”款下有一朱文印“矩亭”。这幅作品构图居中,兰叶向两边伸展,兰花则是聚集于中间。作者以淡墨绘花叶,浓墨点写花蕊、杂草,粗细长短的笔踪、枯湿浓淡的墨形,绘出的兰叶瘦劲有力,兰花似发幽香,充满生机。整幅画作构图简洁,用墨浓淡相宜,方尺之中,行笔自然流畅,给人以清幽典雅之美。

马家桐,天津人,字景韩,又作景含、井繁,别署醒凡、耿轩主人、橄澹居士、乐思居士、厢东居士、百印庐主等。师从天津著名画家孟毓梓(绣村),与张兆祥等是同门师兄弟,被誉为清同治、光绪年间“津门画家四子”之一。擅画花鸟、山水,间作人物及佛像。《清朝书画家笔录》曾描述,其勾勒花鸟,与张和庵友善,得设色之法。擅摹仿,临古乱真,曾获旧绢,戏临宋人花鸟一幅,而鉴赏家不以为伪品,其画有名于时,后人珍之。

图6 清马家桐设色花鸟四条屏

设色花鸟四条屏(图6)

纵225、横53厘米。款识:“仿陈道山画意,景含马家桐”“仿周宗莲笔意,景含马家桐记于耿轩”“仿孙允执画法,景含马家桐”“仿青藤老人用笔法,景含马家桐记于耿轩。”款下一白文“马家桐印”,另一朱文印模糊不识。此四条屏是马家桐模仿陈道复、周宗濂、孙克弘与徐渭四位名家的画法,描绘春夏秋冬四景,在形象和意境的创造上别开生面。他笔下的花鸟,既不失“院体”工整凝炼的真实感,又调和了工笔与写意、敷彩与水墨及不同体派的笔情墨韵,成工稳清逸的新画风。他善于从不同季节中抓住最具特色的景象,所绘花木禽鸟生动自然,形态优美。整组作品布局谨严,设色妍雅,充满明朗欢愉的氛围。

蒋廷锡(1669~1732),字扬孙、酉君,号西谷、南沙、青桐居士,江苏常熟人,御史伊之子。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雍正年间曾任礼部侍郎、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职,是清朝重要的宫廷画家之一。擅长花鸟,得恽寿平韵味。传世作品有:《竹石图》轴,《花卉图》卷,《野菊图》《四瑞庆登图》轴等。

图7 清蒋廷锡设色牡丹图轴

设色牡丹图轴(图7)

纵80、横46厘米。左上方款属:“摹徐崇嗣设色法,南沙蒋廷锡写。”款下有一姓名印“蒋廷锡印”。此画绘重瓣牡丹四朵,姿态清新雅致,明洁秀美。作者以淡彩勾描花瓣,花朵饱满;以淡绿色绘出枝叶,脉络分明;右侧山石则以淡墨晕染,浓墨点出棱角,古朴坚实。此幅《设色牡丹图轴》虽设色简淡,却勾画细致。花叶苞蕊,或舒展大方,或随风飘动,色阶层次丰富,色调过渡自然,展现出一幅美不胜收之景。

姜恭寿,字静宰,号香岩,又号东阳外史,江苏如皋人,姜任修之子。乾隆六年(1741)解元,官教谕。工篆书,诗宗晋、魏。善画花草竹木,纵逸潇洒,脱去时习。间作山水,笔意秀挺,墨法简静,绝无点尘。传世作品有《皋原集》。

图8 清姜恭寿设色八百有龄图轴

设色八百有龄图轴(图8)

纵122、横249厘米。右上方题款:“《八百有龄》曾见白阳山人有此本,但背模之,未能得其万一也。静宰姜恭寿。”款下钤印两方,白文姓名印“姜恭寿印”,朱文印“静宰”。图画正中绘有一株高大的柏树,其枝干盘曲伸展,树上八哥或飞鸣对唱,或展翅飞翔,或水中嬉戏,热闹非凡。树上萱花盛开,生机盎然。从技法上看,作者以工写结合的笔法刻画八哥,生动写实;柏叶细碎交叠,直接以青绿、浓墨戳点;山石方硬坚实,以淡墨大写意晕染;萱花俏丽多姿,则以没骨法表现。全图写意处用笔洒脱而不失含蓄蕴藉,显示出作者在花鸟画方面的非凡造诣以及娴熟的笔墨技法。

恽冰(生卒年不祥),清代女画家,别号兰陵女史,亦署南兰女子。武进(今江苏常州)人,诸生恽钟隆次女,恽南田族玄孙女。她自幼潜心于花鸟画创作,她笔下的花鸟逼真写实,造型生动传神。乾隆初,江苏巡抚尹继善以恽冰画进呈孝圣太后,乾隆帝题诗嘉奖。

图9 清恽冰设色牡丹图轴

设色牡丹图轴(图9)

纵108、横46厘米。左上方题:“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出自唐朝诗人李正封的《牡丹诗》:“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丹景春醉容,明月问归期。”款属:“南兰女氏恽冰”,款下钤印两方,一方白文“清于率真”,另一方朱文“恽冰”。画面主体是五朵盛放的牡丹,其中尤以蓝宝石色凸显。作者以圆润的笔法勾勒花瓣,着浓彩加深花瓣的层次,使花形饱满立体。以赭褐色描绘花朵周围枝叶的脉络,淡绿渲染叶面。右下方的岩石则以焦墨勾边,淡墨晕染。右上一株花枝则绘方的岩石则以焦墨勾边,淡墨晕染。右上一株花枝则绘有含苞待放的花朵。细嫩的枝叶、坚硬的岩石、待放的花枝,无不衬托出此株盛开的牡丹花生机勃勃。整幅作品构图简洁高雅,设色明艳,笔法工整细腻,是一幅不可多得的佳作。

马荃(生卒年不详),字江香,江苏常熟人。清代女画家。马元驭(1669~1722)之女(一作马元驭孙女),逸妹。马荃出身于书画世家,自幼研习画理,自称“花奴”的她,作品题材多是闲花静草、小虫鱼蝶,既有文人高士喜欢的野逸题材,也有世俗常见的物象。生活于康熙、乾隆年间,时常州恽冰画以没骨名,而江香以勾染名,江南人谓之双绝。

图10 清马荃设色花鸟图轴

设色花鸟图轴(图10)

纵92、横44厘米。左上方款属:“江香女士马荃。”钤印朱文“江香”,白文“马荃之印”。此画中柳枝迎风摇曳,枝头的粉桃,或盛开绽放,或含苞欲放。两只燕子轻轻掠过,神情生动。作者笔下的折枝桃花从画面右上方垂下,末端延伸至画面正中,花瓣深浅变化自然。作家以中锋运笔,使柳叶片柔中带骨。通过墨的浓淡变化,展现花叶的阴阳向背,细长的叶子在微风中翩翩飘动。整幅作品画风清丽,笔法细腻,展现了春天生机盎然之景。

 

                                                                                       来源:《收藏家》2022年第11期    郑媛媛

A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